2022-12-25 05:51:58 来 源 : 洛阳与爱同行公益联盟 作 者 : 张红涛 发布者 : 张红涛 阅读量 : 1265
87岁的张邦栋是中信重工机械股份有限公司(简称中信重工)的刀具专家、高级工程师。59年前,他从山西太原来到河南洛阳,投身于洛阳矿山机器厂(中信重工的前身,简称洛矿)的建设。在洛矿工作期间,他潜心钻研技术,带领团队攻克多个关键技术难题,打破了国外企业垄断。说起那段岁月,老人满怀热情,一如当初。
大学毕业后进入洛矿,甘当企业发展的“一块砖”
张邦栋是山西平遥人,1935年出生。他自幼好学上进,学习成绩一直名列前茅。1959年,张邦栋考入太原工学院(现为太原理工大学),学习机械制造。
1963年,张邦栋大学毕业后被分配至洛矿,开始了他的工作生涯。
进厂后,张邦栋被分配到机械研究所,主要负责轧机研制等工作。一年后,他向党组织递交了入党申请书,并立下了“要做党的一块砖,哪里需要哪里搬”的誓言。
“后来,工具车间缺人,但由于条件艰苦,愿意去的人不多。”张邦栋说,他服从分配去了工具车间,从事刀具设计、齿轮制造等工作。
刀具是机器部件加工的必需品,刀具研制的突破,往往也意味着生产能力的突破。在工具车间,张邦栋开始大展身手。
1979年,改革开放初期,全国百废待兴。当时,我国企业在硬齿面加工中,还完全依赖进口的硬质合金刀具,然而,进口的车床硬质合金刀具成本高昂,张邦栋就想通过自己的努力帮助企业解决困难。
20世纪80年代,张邦栋在上海参加一次国际齿轮会议时,向一名日本专家请教关于研制硬质合金刀具的问题。“那名日本专家用手比画着说,你们只能跳这么高,却想一下跳到楼顶,那是不可能的。”那次对话后,张邦栋心里始终憋着一口气。
后来,张邦栋找到了硬质合金刀具的宣传广告,他对着广告上模糊的照片,开始反复琢磨并和工人们一次次做实验。整整4年时间,他屡败屡战,终于研制出国内首把负30度前角硬质合金刮削滚刀,打破国外企业垄断,结束了这种刀具进口的历史。
他大胆创新,攻克多个关键技术难题
渐渐地,张邦栋成了行业的专家。一次,厂里为一家企业生产磨机大齿圈时,外购的刀具出现了误差,工期眼看要受到影响,大家一筹莫展。
得知这一情况后,张邦栋提出使用非标刀具生产,在直径10米左右的大齿圈上,定位到半根头发丝粗细的精度。
高精度齿圈加工难度大,对工人已是极大考验,改用非标刀具,加工对象还是要求严格的出口产品,工人心里更没底了。
“我反复给大家做工作,并保证出了问题由我负责。”张邦栋说,出于对他的信任,工人们按照他的方法加工。没想到,完成后,齿圈精度控制得比厂家要求得还好。
此后,张邦栋频频参与到厂里各个重点技术项目中。他大胆创新,攻克了许多刀具研制方面的关键技术难题,为该企业跃升为“中国低速重载齿轮加工基地”立下汗马功劳。1986年,张邦栋被评为“全国技术能手”;同年,他又被授予全国五一劳动奖章。
1995年年底,张邦栋临近退休,身怀绝技的他成为不少企业争抢的“香饽饽”,但他不为所动,并表示:“我不会离开自己奋斗多年的工作岗位。”
当时,深圳一家知名企业的电机厂出现技术难题,一直没能解决,后来该企业找到了张邦栋,在他的帮助下,困扰这家企业的技术难题顺利解决。
后来,该企业开出年薪10万元、赠送两室一厅住房的条件,请张邦栋留在该企业工作,但张邦栋依然不为所动。当被问到为何放弃高薪时,张邦栋的回答很简单:“这不是钱的问题,我在洛矿工作多年,我希望它发展得更好。”
退而不休乐于奉献,为推动技术进步发挥余热
1995年张邦栋退休,之后被单位返聘10年。单位规定返聘10年后不再续聘,但从2005年起,他仍然像往常一样上下班,不多拿一分钱工资,潜心钻研技术,推动技术进步。
矿山装备大型化发展,必须突破大齿轮加工瓶颈。2005年,中信重工引进了一台瑞士玛格12米梳齿机。这是世界顶级设备,当时全球只有3台。
“梳齿机需要配备梳齿刀,当时如果梳齿刀也进口,成本太高,我们决定自主研制。”张邦栋说。
经过废寝忘食的研究,一个半月后,第一把梳齿刀研制出来了。经试用,这种梳齿刀加工精度和使用寿命都优于进口刀具,成本还不到进口刀具的1/2。
后来,中信重工不断中标国内、国际大磨机和世界最大磨机项目,跻身全球矿业市场第一梯队,进入和世界顶级高手同台竞技的时代。在张邦栋的带领下,中信重工不断研发出大规格齿轮加工刀具,机床加工的对象越来越大、精度越来越高。
2008年,张邦栋又带领团队攻关,成功研制出当时国内模数最大的硬质合金滚刀,为企业和世界顶级高手同台竞技增添了“砝码”。
张邦栋除了手把手带出20余名徒弟,还以著书立说的方式传承技艺。2010年,他参与编写的《齿轮制造工艺手册》出版,这部127万字的专著成为行业的必备宝典。
2020年,由于身体原因,张邦栋不再去厂里上班,但他依然关心企业的发展,常说:“我热爱这份工作,只要企业有需要,我就愿意出力。”
多年来,正是一批又一批像张邦栋一样,热爱企业、痴迷事业的技术人员,撑起了中信重工这一“中国工业的脊梁”
已有0人打赏
网友评论 文明上网理性发言,请遵守新闻评论服务协议
全部评价
段利霞2022-12-26 09:26:07
0点赞
车国防2022-12-26 08:19:35
0点赞
张雪琴2022-12-26 02:24:32
1点赞
刘新胜2022-12-25 23:16:58
0点赞
刘新胜2022-12-25 23:16:58
0点赞
刘新胜2022-12-25 23:16:58
0点赞
章春玲2022-12-25 21:50:21
1点赞
李风云2022-12-25 19:51:16
1点赞
魏磊2022-12-25 13:22:25
1点赞
魏磊2022-12-25 13:22:25
1点赞
发红包
推广更多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