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3-30 16:37:45 来 源 : 河南时代英模文化艺术志愿团 作 者 : 永安 李凯 发布者 : 贾永安 阅读量 : 6023
列报道之� 2022-03-30 “在这个世界上,有两样东西值得我们仰望终生:一是头顶上的璀璨星空,二是心目中的道德准则。”德国伟大哲学家康德的这句名言让人印象深刻。 当我们一次次仰望苍穹数着满天星斗,你可曾想到,在6000年前大河之畔的郑州,就已经生活着一群勤劳智慧的先民:他们在劳作之余,仰望着浩瀚苍宇,认真地在形状各异的陶器上绘出太阳纹、月亮纹、日晕纹、彗星纹等丰富多彩的纹饰,他们生活的村落被称为“星空下的村落”。 先民们的生活环境是怎样的?他们在思考记录着什么?3月25日,清明节前一个细雨绵绵的清晨,记者来到位于郑州东北部的大河村遗址博物馆,穿越时空隧道,解锁史前文化密码,徐徐展开辉煌灿烂的仰韶文化历史文明卷轴。
先民们曾在这里仰望星空 大河村遗址距今6800年至3500年,是一处蕴涵仰韶文化、龙山文化及夏、商文化的大型古代聚落遗址,先民们在此延续居住了3000多年。 九曲黄河万里沙。当滔滔大河与“星空下的村落”相依相伴,会留下哪些里程碑式的文化烙印? “大河村星空深邃,日月星辰在先民手中幻化成太阳纹、月亮纹、星座纹、彗星纹等星象图案,烧制出绚丽的彩陶。这些彩陶图案是我国目前发现最早的天文学实物资料,表现出先民对宇宙世界的认知和感悟,大河村落因此被誉为‘星空下的村落’。”3月25日上午,随着大河村遗址博物馆资深讲解员张胜芳的生动讲述,一段久远的历史记忆粲然开启。 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日月更替,雨雪风霜……大河村的先民们不仅观察到了天象的变化,并以图案的形式将这些变化生动表现出来。“这些彩陶图案,是大河村先民观察和利用天文知识的体现,图案的具体形制可能表明日、月、年等时间概念,这说明当时的人们已经注意到天文现象的变化对农业生产活动的影响,可能已经有了季节的概念。”指着这些图案,张胜芳告诉记者。 大河村人白天耕种渔猎,烧制陶器,夜晚遥望星空,观察天象,祈福未来……精美的陶器成为先民智慧与创造力的生动见证,一个个与天文有关的美丽图像蕴涵着先民们对宇宙的叩问。 “大河先民或许已经知晓一年12个月、一月分为三旬。出土的陶钵上有的绘有一圈12个太阳,有的1个月亮纹分上、下两个半圆,中间是满月。”原大河村遗址考古发掘主持人李昌韬曾这样分析说。 正如大河村遗址博物馆展厅的序言中所言:大河星空灿烂,照亮华夏文明前进的足迹。大河村遗址层层相叠的厚土犹如一部无字史书,记录着文明的种子如何播撒、萌芽、茁壮成长。
缤纷彩陶独树一帜 陶器是水、土、火的结晶,凝结着先民的伟大智慧,而彩陶堪称仰韶文化之瑰宝。 大河村遗址出土的彩陶数量众多,形态各异,且色彩绚丽,图案丰富,反映出大河村村民已经掌握了先进的陶器制作技艺。其白衣彩陶、红衣彩陶和丰富多彩的图案类型,高超娴熟的绘画手法,种类繁多的器物类型,标志着史前彩陶文化达到一个空前的高峰,描绘出一幅史前文化欣欣向荣、高度发达的历史场景。 “举世闻名的中国史前彩陶艺术瑰宝——彩陶双连壶就出土于此,表现出大河村先民的高超技艺。”在该博物馆一楼展示大厅,摆放着一件彩陶双连壶的复制品。张胜芳指着它告诉记者,彩陶双连壶1972年出土于大河村遗址1号房基内,现珍藏于河南博物院。它巧妙地利用连通器原理,将两个一模一样的陶壶连为一体,中间有椭圆形口相通。壶体表面装饰有红衣黑彩,两种图案既对立又统一,使原本平淡无奇的平行线富于变化和韵律感。 “从双连壶的造型上可以看出,它并不是一件生活中常用器皿,据民族学资料考证,双连壶是一件礼仪用品。大河村和周围部落的先民们在生产活动中互帮互助、相濡以沫,逐渐建立情同手足的友谊,而双连壶就是氏族结盟或举行重大庆祝活动时氏族首领或长者对饮的酒具,是和平友好的象征。” “行同趋同,千里相从。彩陶双连壶,来自泥土,历经水和火的交融,孕育出部落建交之和。六千年,仿佛刹那间,村落成了国,线条成了画,古老民族的和平心愿,从未改变。”文物纪录片《中原藏珍》曾这样描述双连壶。 除了双连壶,2014年,在大河村遗址博物馆改造消防水池过程中还出土了白衣彩陶盆。该盆为泥质红陶,内壁和上腹部均施白衣,口沿饰以红彩直线纹、白彩弧形三角纹、红彩圆点纹、黑彩弧线纹等组成的4组相同图案,腹部饰以黑彩月亮纹、弧形三角纹、黑点纹等组成的4组相同图案,表明古人在绘制陶器花纹时已经采用对称等分的手法。 特殊的矿物颜料使彩陶千年不褪色、破碎了的陶器还可用“锔补”工艺修补……不少细心观众发现,白衣彩陶盆上有两个圆孔,这充分折射出大河村先民不仅会制陶,锔补技艺也相当高超。环视展厅内陈列的鼎、釜、罐、盆、钵、尖底瓶等各类出土陶器,你会发现,这些陶器不仅注重实用创新,更追求造型、装饰的完美。
大河村先民住上“三室一厅” 作为中华文明起源的标识性遗址,大河村遗址参与并见证了中华文明起源、形成、发展直至夏、商奴隶制王朝建立的全过程。 仰望星空,脚踏实地。在这里,您不仅可以找寻到先民仰望星空的符号,还可以看到大河村落房屋遗址。遗址中最引人注目的就是仰韶文化房基。令人惊叹的是,虽历经5000余年,该房基仍保留有完整的平面布局和1米多高的墙壁,被称为“天下第一屋”,它的出土奠定了中国北方传统民居建筑的基本形制。其中,1号房基中还出现了“套间”格局。 “你看,几千年前的先民已经住上50平方米、带套间的三室一厅了。”在仰韶文化房基遗址展厅,几位观众正在认真研究着这处房屋的构造。 “以木为骨,以草为筋,拌泥砌筑建成后,用火内外煅烧整个房屋,像烧制陶器一样,用‘木骨整塑陶房’建筑工艺造出来的房屋很结实。”张胜芳解释说,大河村遗址仰韶文化房基(主体部分F1—F9)是一组多间相连的长方形房屋建筑群,总面积约200平方米,是典型的“木骨整塑”陶房建筑形式。尤其是房基F1—F4是目前为止我国已出土史前房基中保存最好的一处。 “出土时房屋北墙残高达一米,可以使我们清楚地看出当时房屋的建筑结构及建筑工序。这种房屋墙体中空,形成夹层,房屋冬暖夏凉。其格局奠定了中国北方传统民居建筑的基本形制,是中国古代建筑史上的一座里程碑,对于研究中国古代建筑史、探讨当时社会的组织结构以及婚姻、家庭发展状况具有重要意义。”
让仰韶之花灿然绽放 “仰韶文化是黄河文化的主根脉和早期最重要代表。”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副院长魏兴涛说,它长期积淀形成的淳朴务实、王权至上、重视族群、崇敬祖先、兼收包容等诸多古代中原文明的基本品质,确立了中国古代文明的特点和格调。 发现于1964年的大河村遗址拥有华夏民族进入文明阶段关键时期——仰韶文化的完整发展脉络,是黄河文化最为精彩的组成部分,被誉为“仰韶文化的标尺”。该遗址是中国20世纪最重要的考古发现之一,2017年被列入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立项名单。 蒙蒙春雨中,大河村国家考古遗址公园项目工地初露芳容:远处的杨柳吐绿,桃花绽放,芳草茵茵,传递着浓郁的春的气息。碎石小路沿着湿地水系蜿蜒交错,微风拂过,水面泛起微波,仿古的茅草屋倒映在水中。站到高处放眼望去,该公园的主建筑——中国仰韶文化博物馆已实现主体局部封顶。 “目前,项目生态湿地修复区、原始农耕种植区已基本完成,中国仰韶文化博物馆正在进行主体结构施工,预计今年9月底前可完成安装及装修工程。”该项目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 “从1964年被发现,1972年首次发掘至今,大河村遗址已先后发掘30次。该遗址规模庞大、发展序列完整,几乎包含中原地区仰韶文化的所有类型,遗址中各个时期的文化堆积层,依次相迭,最厚处达12.5米,这层层叠起的文化层为我们记录着华夏民族遥远而又清晰的发展轨迹。”大河村遗址博物馆馆长胡继忠表示,大河村遗址是一处完整记录中原仰韶文化发展演变全过程、见证黄河中下游史前生态景观及人地关系、具有较高文化技术成就的区域性中心聚落遗址。其文化层堆积之厚、文化内涵之丰富、延续时间之长,堪称黄河流域数千处古遗址中的佼佼者。 以“星空下的村落”为主题,大河村国家考古遗址公园正在按照“一核(大河村遗址本体核心保护展示区)”、“两节点(中国仰韶文化博物馆、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新院)”、“三片区(生态湿地修复区、原始农耕种植区和互动休闲体验区)”规划进行建设,预计整个公园将于2022年底前建成并初步具备对外开放条件。 仰韶之花盛放千年;历史长河星光璀璨。让我们循着这中华文明前夜希望的曙光继续砥砺前行! (郑报全媒体记者 成燕/文 徐宗福/图 李钰冰/海报) 12315阅读 0评论 来自: 璀璨中原:郑州,6000多年前“星空下的村落”美在哪里?——九问溯源 奋楫笃行“行走郑州, |
已有0人打赏
网友评论 文明上网理性发言,请遵守新闻评论服务协议
全部评价
张红涛2022-03-31 09:39:30
1点赞
李海燕2022-03-31 07:43:32
2点赞
陈伟霞2022-03-31 07:32:33
2点赞
姚敏2022-03-31 05:12:25
2点赞
时艳艳2022-03-30 21:28:22
2赞
章春玲2022-03-30 18:01:33
2点赞
林祥玲2022-03-30 17:59:11
2赞
徐军华2022-03-30 16:55:12
2点赞
发红包
推广更多人